被遺忘的大屠殺

資料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2014/1/27報導

"在奧斯威辛被送進毒氣室或是在德涅斯特河邊被活活餓死,哪一種結果更好?"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一個是工業化的滅絕,另一個是野蠻的屠殺。"米哈伊爾說。米哈伊爾既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出租車司機,而是工程師。他開車帶著我參觀車爾尼維奇(Chernivitsi),一個位於烏克蘭布科維納(Bukowina)地區的24萬人口的城市,離羅馬尼亞邊境僅25公里。

1941年6月德國開始進攻蘇聯兩個星期後,大屠殺也降臨到這個小城。當時在這個文化、宗教和語言上可謂多民族的地區,猶太人是人數最多的族群。米哈伊爾也是猶太人,但他家和今天居住在這裡的約3000名猶太人一樣,都是戰後才遷來的。

我在猶太博物館見到了年過80的布爾蘇格(Josef Bursug)。他是大屠殺的倖存者。"我們一家的運氣在於,沒有在佔領軍到來的最初幾天被殺,在猶太人隔離區裡沒有被抓捕。"當德國和羅馬尼亞軍隊佔領他的家鄉時,布爾蘇格才10歲。

當時的羅馬尼亞處在安東內斯庫(Ion Antonescu)將軍的法西斯政權統治下。作為支持德軍進攻蘇聯的條件,希特勒許諾將德涅斯特河(Dnjestr)與布格河(Bug)之間的一片土地讓給羅馬尼亞。1941年9月,羅馬尼亞當局就開始將布科維納和鄰近地區的猶太居民強制送往這片新獲得的"領土"–所謂的"德涅斯特河左岸"(Transnistrien)地區。"來自周邊各地的猶太人被迫徒步前往德涅斯特河左岸",布爾蘇格回憶道。有多少人淹死在德涅斯特河裡,有多少人在長途跋涉中被打死,最後又多少人到達目的地,又有多少人在那裡喪生,歷史學家們也沒有準確的數字。人們估計遇難者人數可能高達41萬人。

布爾蘇格說,僅僅從與車爾尼維奇緊鄰的地方就有10萬猶太人被驅逐到德涅斯特河左岸。等待他們的是被炸燬的城鎮、廢棄的村莊、因為這裡不久前是被激烈爭奪的戰場。"羅馬尼亞人不管這些猶太人的死活,他們沒有住所,沒有燃料可以取暖用,沒有禦寒的衣服",布爾蘇格介紹說,"白喉和傷寒等傳染病開始流行。他們被強迫作苦工,但沒有賺錢的可能。每天都有成百人死去。"

"我們知道涅斯特河左岸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們有親戚被送到的那裡,他們給我們寫信。當然不是通過郵寄。我記得有個德國軍官把信送到我家,我們給了他一些錢。"布爾蘇格回憶道。他還講述了自己和其他5萬留在車爾尼維奇的猶太人的遭遇:聽說了德涅斯特河左岸發生的情形後,他們作了最壞的打算。1941年10月11日接到命令,所有猶太人必須在24小時內到城裡最貧窮的一個區集合,那裡原本住著5千人。沒有找到住處的人只能露宿街頭。

然而這個猶太人隔離區只不過是臨時的過渡。兩天後真正的遣送開始了。"每天都有一些人被帶到火車站,塞上火車送往德涅斯特河左岸。"布爾蘇格說,當時車爾尼維奇的市長、律師波波維奇(Trajan Popovic)向當地管事的總督陳情說,如果把所有的猶太人都送走,城裡就沒有鞋匠、裁縫和修理工了。因此人們決定,暫時把5萬猶太人中的一萬五千人留在當地。

一紙千金:布爾蘇格的居留許可證

一個委員會定出了從事哪些職業的居民和他們的家人能夠留下。總督根據這個名單簽發居留許可證。布爾蘇格的家人也在名單上。當他把自己的居留許可交給我看時,我意識到,手裡拿的是一張決定生死的文書。

德軍1942年到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遭遇慘敗後,對猶太人的高壓有所鬆動。強制遣送不再執行,迫害和折磨有所減輕。1944年3月初,蘇軍推進到德涅斯特河左岸,月底佔領了整個布科維納地區。布爾蘇格算了一筆賬:"車爾尼維奇城裡和周圍原來有15萬猶太人。戰爭期間只有1萬五千人留了下來,戰後有1萬人從德涅斯特河左岸回鄉。也就是說,大約有12萬人喪生。"確切的數字沒有人統計過,那些倖存的猶太人的命運至今也很少被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