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轉型正義與國家認同的難題

【哲學『非』星期五@高雄】言論自由、轉型正義與國家認同的難題|2015.01.10(六)16:00 ~ 18:00

伽利略因主張地動說兩度差點被教會燒死;鄭南榕更是為了爭取「百分百的言論自由」自焚身亡。從幾百年來人類付出生命以求真理發聲的血淚歷史來看,我們很容易接受伏爾泰傳頌幾世紀的名言:「我不贊成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以及羅莎.盧森堡的警句:「自由永遠是異議者的自由。」

然而,在真切面對當代社會中「反自由民主」的異議者時,我們是否還能繼續抱持對言論自由的高度寬容?我們能不能禁止穿著納粹軍服或三K黨衣著去威嚇同性戀者的行為?我們能不能處罰郝柏村「二二八死傷人數未逾萬人」這種明顯不符史實的言論?

建立在納粹統治與二戰敗戰的歷史傷痛之上的德國波昂共和(1949-),就面臨了相同,而且更為嚴酷的兩難:德國在面臨極右派言論的時候,是要向世界各國保證從根本禁絕納粹主義的再興?還是要恪守自由民主國家「百分百保障言論自由」的承諾? 在「納粹再起」和「箝制言論」這兩個都重到無法承受的標籤之間,德國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地走了六十年:呼籲戲院抵制納粹宣傳片導演的電影算是「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嗎?國家應該處罰「否認納粹大屠殺」的言論嗎?政府可以禁止極右派團體在猶太受難記念日舉辦遊行嗎?這些現實中確實曾發生過的種種難題,都如同幽靈般尾隨著德國人民,一次次反覆追問著:你心目中的轉型正義是什麼?自由和民主的價值又該如何實現?

如何看待對處理言論自由和轉型正義、國家認同的衝突,各國的立場莫衷一是;在轉型正義進展甚微的臺灣,尤其需要大家一起來理解這個問題的脈絡。今年的第一場哲學『非』星期五@高雄,我們很高興邀請到公法學者蘇慧婕老師,從德國即將於明年 (2016) 解禁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談起,與我們分享德國處理極右派言論的經驗。

日前在巴黎發生《查理週刊》遭到恐怖攻擊的悲劇。除了深表哀悼,此刻我們也需要好好思索、討論「言論自由」的深刻意義。除了「我們能不能禁止穿著納粹軍服或三K黨衣著去威嚇同性戀者的行為?」「政府可不可以禁止極右派團體在猶太受難紀念日舉辦遊行?」之外,「西方媒體能不能挖苦伊斯蘭信仰或少數族裔文化?」也是當代西方世界另一個沈重的「言論自由、轉型正義與國家認同的難題」。歡迎大家一起來思索這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當代重要議題。

【時間】 2015 年 01 月 10 日(六)16:00 ~ 18: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 64 號 2 F(捷運橘線鹽埕埔站 1 號出口右斜對面;地圖 http://goo.gl/mNsJMn)
【與談】蘇慧婕|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
【主持】凃京威|哲學星期五志工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