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有碑無文】(2021.07.02)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有碑無文】
2021年7月3日是陳文成事件四十週年,這起發生在台大校園的政治案件,經各方多年努力,終於在今年二月於陳文成遺體發現原址,籌建落成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
上個月(六月)中旬,台大學生會、研究生協會及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共同草擬說明文字,並由學生會在校務會議中提案,可惜會中並未針對提案進行實質討論,便退回校園規劃小組。校長主持會議的處置手段,讓人懷疑是否刻意迴避陳文成事件的深刻意義。
陳文成事件反映的不僅是國家暴力,而且是國家對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大學殿堂的赤裸恫嚇。這類型的恫嚇對台灣的傷害無比深遠,讓幾代的教授和大學生全體淪為畏懼追求真理的侏儒。德國哲學家康德說,現代文明和啟蒙的核心意義是「勇敢的去知道!」。陳文成事件無疑是台灣威權體制反文明、反啟蒙的指標性作為。
根據媒體報導,校務會議過程中不乏諸多對轉型正義價值欠缺認識的言論。如:台大學生會長楊子昂接受《沃草》專訪時,表示許多教授在會議上以「太政治化」、「太激進」為由反對,甚至主張說明牌不必設、「自己Google」。本會必須嚴正指出,對從威權走到民主社會的台灣來說,釐清歷史真相、讓社會成員認識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是相當重要的轉型正義工作,也是民主價值深化的推動力。有碑無文,來者不知所見為何,面對寓含深刻意義的廣場,如無說明,從何紀念?大學的崇高責任在帶領社會追尋人類文明的價值和尊嚴,台大做到了嗎?
台大校長管中閔在面對學生代表及教師代表反對付委動議,要求針對提案進行實質討論時,以線上會議操作方式強制將所有人靜音,並要校長同意才能開放麥克風,導致有意見的代表無法發言,只能以留言抗議。管中閔校長事後表示「有不同意見就直接表決就好」,這種態度嚴重誤解了民主的精神,把未經討論的多數暴力當作民主過程。轉型正義在台灣有許多爭議,需要透過社會深度溝通,才能漸漸獲得共識。如果「有爭議就表決」,只是繼續維持對立,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在轉型正義的路上,本會期盼校方能與學生並肩討論廣場立碑的說明牌內容,而非阻斷在校園生活的現場,實踐轉型正義的討論機會。
促轉會先前已經針對陳文成事件做出調查報告,近日更要求檢方重新發動偵查,陳文成罹難現場是否應列為國家侵害人權的歷史遺址,進而依據促轉條例執行不義遺址的保存?本會認為,促轉會也應對此事有所決定,並與台大校方針對陳文成事件現址如何保存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