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各界處理歷史問題努力不輟
資料來源:本會綜合外電報導
首先在納粹問題上,經過四年多的審慎研究,紀錄1933-45年居住在德國境內的猶太人姓名及其下落的名單終於完成,德國把這些資料交給位於耶路撒冷的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 Holocaust Memorial)。
這份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名單,在大屠殺六十年後出土,對受害者家人或學者都相當實用。上面總共記錄了約60萬人的資料。負責編纂事務的「德國記憶、責任與未來基金會」(German Foundation for Remembrance, Responsibility and Future)發言人Franka Kuehn說這些資料記載了當時德國境內猶太人的出生時地、居住地、是否離開德國與何時遭到謀殺等資訊。德國的文化部長與基金會執行長,在10月23日正式把這些資料提交給大屠殺紀念館。雖然紀念館本身也擁有相當豐富的資料庫,但德國這份名單的價值在於它同時參考了超過1000份資料來源,堪稱空前。
而Kuehn也提及,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提出許多分類議題,例如到底怎麼界定猶太人始終難下定論。在納粹自己的紀錄中,他們所稱的猶太人其實包括了那些同情猶太人處境者,這些人也不能倖免地遭到迫害。
這個研究是延續1986年的版本而來,2005年時曾經有過修訂版。「記憶、責任與未來」基金會成立於2002年,主要任務是負責賠償納粹政權時被強迫勞動的受害者。至2007年底為止,基金會已經賠償4兆多歐元給遍佈在98的國家的150萬名受害者,這些錢是由德國政府跟企業界共同出資的。
另外引發各界注目者,則是首次有德國電影關注二次大戰末期強暴受害者的問題;學界也有人開始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創傷。
電影「A woman in Berlin」九月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十月下旬將於德國上片。此片改編自Marta Hiller的自傳,她在1945年四到六月期間待在柏林,此書曾在1950年以化名出版,各界抨擊如排山倒海而來。2003年此書捲土重來,一舉成為暢銷書。可惜Hiller已在2001年過世。
故事以蘇聯紅軍在1945年五月進入柏林為背景,女主角數度遭到紅軍士兵強暴,最後不得已只好委身跟隨一名蘇聯軍官作為庇護。二戰末期的強暴受害者在德國史上向來是燙手山芋,在東德共黨時期尤然,當年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空間讓人批評蘇聯軍隊。
這是首次有德國電影以戰時大規模的強暴為主題,例如國會議員Jochen-Konrad Fromme就認為,這意味著成千上百名德國婦女曾經受到的苦難命運總算首次得到承認。Fromme補充,根據歷史學家估計,大約有兩百萬婦女曾遭毒手。而聯軍勢力下的西德其實也有不少性暴力案件發生,但歷史學家咸認這個問題在蘇聯軍隊手下尤其嚴重。
隨著電影發表,Greifswald大學也將展開針對戰時強暴受害者的心理創傷研究,主持人希望藉由分析強暴帶來的長期心理效應,討論出對於戰爭或衝突地帶強暴受害人更佳的處理方法。
不過德國媒體對此片毀譽參半,有批評家認為在處理這麼嚴肅的主題時,影片失之瑣碎與情緒化。當然也有支持者認為此片為觀眾打開了認識歷史的另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