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嚴是什麼東西?「我們的戒嚴記憶」徵集活動-2
徵件網站、投件請點:https://goo.gl/crHWIy
1949年,戒嚴令像一場政治天災席捲台灣。為了那始終沒有發生的戰爭(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蔣政權試圖將人民變成準軍人、假軍人、密告者,一種「去政治」的政治動物。戒嚴令從未經過總統公布,也不曾由立法院追認,憑藉著強權與暴力,將一時的「緊急狀態」無限彌漫,將「例外」化做「常態」,成為三十八年的「日常生活」。
倘若前蘇聯體制創造了歷史上獨特的「蘇維埃人」,那麼,台灣的戒嚴體制創造了什麼樣的「戒嚴男女」?馴養出怎樣的戒嚴文化或國民體質?三十八年的戒嚴生活(金門馬祖則戒嚴43年)留下了哪些說不盡的故事?而那些故事,又銘刻在怎樣的物品或文件之中?逝去的時光,曾經的屈辱或反抗,寄存在不滅的物質之中,也許是一條手帕,一張郵票,一枚徽章,一張獎狀,也許是幾頁被塗銷了特定詞條的大英百科全書,一截吳鳳像的殘餘,一種髮型,一種歌唱的腔調,一張相片裡的表情。
2017年,解嚴30週年。請接受我們的邀請,回去翻箱倒櫃,尋找身邊的老東西,舊東西,好東西,壞東西,通過書寫那些「東西」,讓種種「寄寓於物」的戒嚴經驗復活,讓常民的個體經驗一一現身,複寫集體記憶。這不是一場溫情懷舊的作文比賽,而是,對戒嚴體制的「細節重構」。想想那些中學生髮禁,軍訓課,操場上的司令台,愛國歌曲比賽,愛國演講比賽,政治海報與標語,無所不在的政治銅像,無所不在的中正路,禁歌,禁書,禁語,突然消失的布袋戲。就連年輕人跳舞的樣子,連同島嶼的海岸線,也被戒嚴了。
1971年,台北城中分局出動了九十幾名警察,在台北車站與西門鬧區掃街,將一百多名蓄髮男子掃進分局剪頭髮。第一次被抓的,記「違警申誡」,再犯的則遭到拘留。那天是1月9日,一個尋常不過的日子,發生了戒嚴體制下,一件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然而這一類看似無害的小事,一如語言政策修剪年輕人的舌頭,往往是深入個人體膚的,要命的事。我們看重這些要命的小事。
主辦單位: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協力單位:
北區:台北左轉有書、新竹水木書苑
中區:彰化紅絲線書店 、嘉義島呼冊店
東區:花蓮時光書店、台東晃晃書店
一、 徵集對象:
(1)戒嚴生活物件徵集:只要你能說得出這個物品所象徵的戒嚴故事,就是我們想要徵集的對象,像是報紙、圖書、雜誌、刊物、手冊、文宣等文字資料;照片、錄音帶、錄影帶、黑膠唱片等影音資料;證件、證書、聘書、獎狀、工作證等各式證明文件;獎章、徽章、勳章、告示牌;衣著與配件、繪畫、生活器物、工藝產品等,可以反映戒嚴時期人們的求學、就業、家庭、工作、集會結社等各方面的生活,如何受到影響的物件。
(2)戒嚴記憶書寫:若你手邊沒有物件,但對於戒嚴時期的生活還有那麼點印象,記得曾經發生過某一件事情──那你也是我們想要徵集的對象。趕快提筆寫下。
二、 參與方式:
投件:有親歷過戒嚴年代者請回家翻箱倒櫃,年輕人們請纏住你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干親戚長輩等;準備好物件與故事(建議字數:800~1500),上網填表;無法自行拍照上傳者,請前往就近協力單位,由書店協助拍照上傳。
收件時間:5/1~8/31
公告入選:9/5 經本會與各地書店組成的工作小組評選後公布入選名單,工作小組聯繫入選者。
戒嚴故事工作坊:9/5~11/1,經公告入選的物件提供者,請參與我們在各書店舉行的工作坊,與工作小組一起完成你的故事。也期待你願意暫時出借物件提供展覽,讓更多人有機會看見這段歷史。
三、「戒嚴,什麼東西?」 展覽:
線上:經過工作坊完成的物件故事,將會在十一月以後上線的「戒嚴生活記憶網」展示,與社會分享這些記憶,讓這些隱藏在島上不同時代與角落的生活故事,可以成為我們的共同資產。
實體展示:11/1~12/31各區收集成果除了在各地協力書店展出,呈現區域特性外,後續也將匯總至台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