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轉型正義的漫漫長路

資料來源:風傳媒2014/7/21閻紀宇專欄

7月16日,荷蘭海牙地方法院做出一個很特別的判決,案由要回溯到19年前,自納粹屠殺猶太人與羅曼人(吉普賽人)以來,歐洲最嚴重的種族屠殺慘劇。屠殺當然不是發生在荷蘭,也不是由荷蘭人犯下。

巴爾幹半島國家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波赫)東陲,有一座現今人口才1萬5000人的小城雪布尼查(Srebrenica,斯雷布雷尼察),1995年7月11日至13日,塞爾維亞族(東正教徒)軍隊在此地屠殺了約8000名波士尼亞克族(Bosniaks,穆斯林,早年稱「波士尼亞回族」)。

海牙法院判決,荷蘭政府要為其中300多名波族的死亡負起責任。原因在於,大屠殺之前,聯合國將雪布尼查劃設為「安全區」(safe area),由數百名荷蘭維和部隊(Dutchbat)駐守,後來塞族大軍壓境,約5000名波族驚恐逃入荷軍營區,尋求庇護,絕大部分是老弱婦孺。

由於聯合國指揮失當,美國與北約袖手旁觀,荷軍面對塞軍毫無抵抗之力,後來更在塞軍要脅之下,將5000多名波族驅離營區。雖然他們絕大部份都被送往安全地區,但是塞軍挑出300多名「戰鬥年齡」的男性,拘禁、凌虐、殺害。

當年塞族兩大戰犯姆拉迪奇(Ratko Mladić)與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žić)都已被繩之以法。但是300多名亡靈的遺族組成「雪布尼查的母親」(Mothers of Srebrenica)聘請律師,進一步控告聯合國與荷蘭政府。荷蘭最高法院裁定聯合國具有「絕對的豁免權」,荷蘭政府的部分則發回地方法院更審。

司法正義之外,波士尼亞的戰後歲月走得相當辛苦,每年都會有新的集體墳塚(mass grave)出土,每年的7月11日都要在雪布尼查舉行紀念儀式,將新發現的死難者遺體送往波托恰里(Potočari)的紀念中心安葬,那地方正是當年荷蘭維和部隊的駐紮地。

今年的雪布尼查,又有175位亡靈入土為安,他們的家人扛著棺木,來到紀念中心新闢出的墳地,司儀大聲唸出他們的姓名,伊瑪目(imam)在每一座墳前唸一段祈禱文,然後將棺木緩緩放下。波托恰里已經埋葬6000多人。

按照傳統習俗,死者入土一定要由近親負責。然而雪布尼查許多亡靈實在沒有近親,只好由遠親代勞。穆吉奇一家的阿米爾與阿辛姆兄弟就是如此,他們唯一的兄弟已經遇害,父親也難逃一劫,母親在悲傷中辭世。

19年過去了,還有1000多位亡靈不知埋骨何方,他們的家人越來越擔心,擔心自己會來不及,來不及找回摯愛的人,送他們進入最後的歸宿。

葬禮之外,波士尼亞人也以3天的「和平進軍」來紀念歷史,由內祖克(Nezuk)走到雪布尼查,重探當年波族逃離雪布尼查的路線,只不過是反其道而行。今年有5000多人參加,大部分是30歲不到的年輕人,顯然是想一步一腳印,將那段已經有點遙遠的歷史,紮紮實實踩入心中。

然而歷史的解讀往往涉及國族的立足點,不但波士尼亞的鄰國塞爾維亞否認自家人曾經犯下種族大屠殺,強調塞族也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波士尼亞內部其實也有分歧,因為今日波士尼亞的387萬人口,波族固然是最大民族(48%),但塞族也佔了37.1%,而且組成一個高度自治的「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總統也由波族、塞族、克羅埃西亞族輪流出任。

塞族共和國現任領導人多迪克(Milorad Dodik)一直想為雪布尼查事件中的塞族角色「平反」,塞族青年普遍認為,當年的內戰固然殘酷,但是8000人的死亡數字實在太過誇張。

更尷尬的是,雪布尼查儘管波族仍佔多數,但地理位置卻在塞族共和國境內。不過也正因如此,波族更加珍惜這個小城市,期望它能成為另一個奧斯威辛(Auschwitz,波蘭的納粹死亡集中營),見證暴行,見證人性,見證一段永遠不應該再重演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