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系列論壇之三:《轉型正義的未竟之功》
【時間】2013年09月28日(六)14:00~16:00
【地點】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B1,近捷運善導寺站)
【主持】黃長玲|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與談】洪維健|紀錄片導演
林世煜|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資深志工
莊盛晃|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總幹事
葉虹靈|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執行長
1947 年 2 月 27 日晚間,位於台北大稻埕的天馬茶房前傳來一聲槍響,這聲槍響,不僅挑起了台灣族群間的對立,也讓國家暴力展露無遺,1949 年之後,台灣更進入了長達 38 年的戒嚴時期。體制性國家暴力所留下的傷痕,在威權統治下,成為台灣人民近半個世紀不敢發聲的痛……
1987 年 7 月 15 日,長達 38 年又 56 天的《臺灣省戒嚴令》終於獲得解除。而後,伴隨著一連串街頭運動對體制的衝撞,萬年國會得以全面改選、刑法一百條獲得修正,全國人民更在 1996 年時,正式擁有直選總統的權力;在解嚴後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民主」,彷彿成為台灣最根本的價值。
然而,在急速躍進的「民主化」過程中,台灣與其他同樣經歷過威權體制的國家(如:東德、南非、韓國等等)不一樣的是──政府對於過去威權體制下所造成的種種「不正當」行為,並沒有透過任何的方式來還原事件本身的樣貌,反而僅僅是以支付「補償金」的方式,「撫慰」受難者家屬長久以來內心的傷痛。在真相未能釐清的狀況之下,國家所給予受難者或家屬的「補償」,並不足以取代對真相的追求。
或許,多數人對於台灣現在所擁有的民主體制感到自豪,並選擇遺忘過去那段因威權體制所造成的種種壓迫;但,正由於台灣曾經歷過二二八以及白色恐怖的傷痛,而社會上對於不同族群曾經共同面對以及抵抗國家暴力的歷史缺乏理解,以至於在特定氛圍的操弄下,容易形成族群間的對立。「選擇性的遺忘」非但無助於彼此間的和解、共榮,同時也對持續進行中的民主深化造成阻礙,也因此,貫徹「轉型正義」實為達成台灣族群和諧及民主鞏固的必經之路。
9 月 28 日(六)下午兩點,歡迎各位朋友能一同到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一同探討台灣「轉型正義」以及它的未竟之功,並思索,如何透過國家正義的實踐,達成促進族群和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