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希特勒上台

資料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2013/1/30報導

1933年1月30日,柏林勃蘭登堡門前人潮湧動、熱鬧非凡。早在幾個小時前,納粹宣傳主幹戈培爾已經將納粹衝鋒隊號召起來。傍晚時分,超過兩萬名的納粹「衝鋒隊隊員」蓄勢待發。慶祝活動於晚上7點正式開始。火炬被點燃,衝鋒隊舉著火炬通過勃蘭登堡門。就在幾個小時前,阿道夫·希特勒實現了他的人生第一目標:他被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導演好的慶祝活動

新上台的總理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們一起在慶祝。從總理府的窗戶前,希特勒向圍觀人群招手。戈培爾計劃了一個有特殊象徵意義的大型慶祝活動:德國的這個夜晚將成為「奇蹟之夜」。為此他安排了一些特別的活動,巨型火炬遊行隊伍將穿過柏林。

戈培爾原本希望營造電影畫面式的場景,然而圍觀的人群在火炬衝鋒隊中間來回穿梭,影響了錄像效果。戈培爾對此很失望,要求後期重新模擬現場。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與魏瑪共和國的衰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自1918年魏瑪共和國成立起,它的發展就有其先天缺陷:這是一個沒有民主基礎的民主共和國。大部分德國人並不接受魏瑪共和國,尤其是經濟、管理和政治領域的社會精英。左派、右派同時排擠和策反撼動了共和國的執政根基。在建國初的五年裡就發生了數起震驚全國的謀殺案:其中就包括德共的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以及猶太裔德國外長瓦爾特·拉特瑙。兇手都來自右翼極端勢力。

魏瑪共和國的執政極不穩定。共和國存在了14年,政府更換了21屆。共和國憲法的明確反對者就在議會的17個政黨中。不斷升級的政治和經濟危機讓選民對各民主黨派越發失去信心。政治極端勢力借此贏得了群眾支持:極右翼納粹和極左翼德共的追隨者不斷增加。到1932年6月,官方數據統計的德國失業人口數達到560萬。

渴望政治強人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德國人盼望一個能帶領德國走出危機的政治強人的出現。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是一個這樣的政治強人,對一些人而言,他的執政帶有明顯的帝王特徵。他在魏瑪憲法中強調中央集權,總統權力極大,可以解散議會,並在緊急條例下可以代替議會行使立法權。興登堡也經常利用這一立法特權,然而年邁的他很難扮演起德國救世主的角色。1933年初,興登堡已經85歲了。

在經歷多次政府更迭之後,興登堡希望建立一個穩定的、代表右翼民族主義保守勢力的政府。他原本對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政府首腦持懷疑態度。很長一段時間裡,興登堡都嘲諷地稱希特勒為「波希米亞下士」——以自己一戰英雄元帥的身份暗示希特勒,他只是個普通士兵。

然而興登堡最終改變了主意。興登堡的親信向他保證,他們將控制上台後的希特勒。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德國國家人民黨的主席曾說:「我們將限制希特勒」。安全起見,納粹黨在新內閣中只獲得兩個部長的職位。而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也自覺地低調行事,放棄高聲爭取更多的權力。

「這真像一場夢」

1933年1月30日這一天希特勒及其追隨者終於如願以償。戈培爾在他的日記中興奮地寫道:「希特勒成為了總理。這真像一場夢!」在對與希特勒和他的政治野心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魏瑪共和國將他任命為政府總理,也由此自掘墳墓。此時,希特勒已經將他的計劃寫進著名的「我的奮鬥」中。他寫道,要「滅絕」猶太人,用「征服」的劍佔領新的「棲息地」。

出於納粹政治宣傳的需要,1933年1月30日被作為「政權取得日」寫入歷史。極具歷史諷刺意味的是,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是符合魏瑪憲法的。興登堡在總理宣誓就職後說了下面的話:「先生們,現在是與神共進的時候了!」然而興登堡本人並未親見後來的種族大屠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於1934年去世。

希特勒上台後很快就用行動表示,那些打算限制他的想法是多麼幼稚。他在宣誓就職後不久就在德國全境開始了衝鋒隊的暴力恐怖。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和工會都遭到騷擾和迫害。很快第一個納粹集中營建立起來,集中營裡是受到納粹衝鋒隊折磨的第一批受害者。恐怖主義陰云很快就會擴散至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不出幾個月,希特勒就廢除了魏瑪共和國,建立起自己的獨裁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