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見證——霍恩施豪森監獄
資料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2014/11/7報導
柏林霍恩施豪森紀念館(Berlin-Hohenschönhausen)導遊勞夫艾森(Thomas Raufeisen)像往常帶隊一樣,領著10年級的學生穿過這座前東德監獄長長的走廊,走過監室和審訊室,在這裡他渡過了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光。對學生講解的時候勞夫艾森說,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的時候讓他幾乎崩潰。如今,52歲的他是在紀念館擔任導遊的歷史見證者之一。
年輕的學生們剛剛還站在陽光明媚的庭院中興奮的聊個不停。而現在,他們變的沉默不語。學生們跟隨著這位前囚犯進到一個狹小的房間。勞夫艾森說:「我也曾被關押在這樣一個牢房裡。人們只能從一扇窗戶向外望來判斷是白天還是黑夜。除此以外什麼都沒有。」牆邊安裝了一個木板床。此外還有一個帶有廁所的水槽。
勞夫艾森用平靜而沉重的語調緩緩道出當年的獄中生活。數個無眠之夜,他必須穿上的永遠不合身的藍色運動服,審訊者的各種折磨摧殘人心的手段。長達數月的審訊中他們總是詢問勞夫艾森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為什麼被抓。不過東德到底以什麼理由指控他,為什麼當時只有19歲的他受到控告,被拘留了超過一年,在法院宣佈判決的時候他才知道答案。在筋疲力盡下,他最終在擺在他面前的罪證聲明上籤了字。
如今,這座前東德國家安全部的監獄是德國研究和展現東德系統最重要的紀念館。每年要接待來自各地的超過38萬訪客。
勞夫艾森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德國有無罪推定這一說,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學生們搖搖頭。每個被告在刑事審判的過程中,直到法庭能夠證明他有罪或指控無效之前,都是被認為是無罪的。他說:「我在這裡從一開始就被宣佈是有罪的。審訊只是為了決定刑量的大小。從外表上應該看起來像是一個公正的審判。所以雖然勞夫艾森被允許和一名律師見面,但是在談話的過程中卻不能提到案情。
根據估計,前東德大約有25萬人因為政治原因被捕,在審判後被關押到各地的監獄。這些囚犯包括被認為沒有忠於「黨的原則」的藝術家、政治人物和人權人士,也包括那些想離開東德的人們。霍恩施豪森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中轉站。這裡審訊者決定他們獲得何種刑罰。
命運多舛
勞夫艾森問道:「你們想知道我為什麼被關到這兒嗎?」學生們好奇的點頭。「我被捕因為我想回家,是不是很奇怪呢。但是這就是我的罪行。」學生們看起來有些吃驚。
勞夫艾森介紹說,他其實來自漢諾威,在那裡的中學讀完了10年級。1979年,他的父母帶著他突然來到德國,理由是在波羅的海地區生活的爺爺病重。但是這原來是一個藉口。進入東德後,他的父親向 史塔西公開了自己的身份,他說自己多年來是為東德工作的間諜,現在可能要被發現了。「我的父親說,我們必須接受事實,那就是我們再也見不到漢諾威了。」數天後,雖然違背自己的意願,勞夫艾森還是成了東德公民。
一開始他的父親還是相信東德要比西德社會秩序更好、更公平。不過很快全家就忍受不了這種生活。出境的努力一次次失敗了。1981年9月,全家在準備逃跑的過程中被抓,送到霍恩施豪森,在數個月的羈押後被判刑。勞夫艾森被判處3年徒刑,他的母親被判處7年徒刑,而父親被判終身監禁。
1984年獲釋後他慢慢重新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他被允許回到漢諾威,在那裡他重返校園唸完了中學。而勞夫艾森和父親永遠沒有重歸於好。在東德結束前兩年,父親1987年死在一家監獄醫院。
勞夫艾森表示:「我本身只是熟悉這個地方的內部,我當時不知道我被關在哪裡。」而他後來重新踏入這幢建築後,往日的回憶湧上心頭。大門的聲響,走廊裡的氣味。多年後他因為工作的緣故搬到柏林。在他在原來的工作行業找不到合適的職位後,2003年勞夫艾森開始在這座紀念館擔任導遊的工作。
命運的諷刺:最糟糕的經歷現今給了他一份工作:「當然,我要讓壞事轉變成好事。」 參觀接近尾聲,勞夫艾森表情凝重而動情地向學生們表示:「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這段時期不能被輕視。你們應該知道曾經發生過這段歷史。只有這樣才能警示你們,不能再發生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