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重新面對大屠殺的遺產

資料來源:本會節譯自紐約時報

大部分的國家紀念自己的光榮過往,德國卻被嚴峻地要求正視自己最糟的部份。
數量龐大的大屠殺紀念碑幾經辯論後終於完工,如今巍然佔據柏林市中心。但興建納粹污名紀念物的爭議卻仍未止息。

德國文化部長Bernd Neumann28號宣佈,未來將設置在柏林的兩座紀念碑即將動工,一個靠近帝國議會,是為了紀念被謀害的吉普賽人;另一則在離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不遠處,則是為紀念在大屠殺中被殺害的男女同性戀者。

在2007年11月,延宕許久的恐怖刑場(Topography of Terror)中心(位於前蓋世太保與納粹黨衛隊總部)總算開始動工。十月在Bergen-Belsen集中營有一個大型的新展覽開幕;而在慕尼黑城外的Dachau集中營,2008年夏天也將啟用一座新的遊客中心;Erfurt市正規劃一個火葬場的博物館;當下正在進行中的則有兩個展覽,主題是德國鐵路公司在運送數百萬人死亡之旅扮演何種角色。

週三(1/29)是希特勒與納粹黨在德國奪權的七十五周年紀念日,對德國來說,這似乎也是個重新追尋靈魂的契機。

德國處理這段歷史所憑藉的當然不只是建築物或展覽,去年聯邦犯罪辦公室展開自我調查,釐清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納粹是如何奠定基礎的歷史。2008年1月,德國的聯邦檢察官則推翻了對盧貝(Marinus van der Lubbe)的有罪判決,這個荷蘭共產黨人被指控犯下帝國議會縱火案而遭判死刑,2008/2/27正好屆滿事件發生的75週年。

納粹主義的經驗仍然充斥在當代各種公共議題的辯論上,從德國出兵阿富汗,到生育率低落甚至是外交政策等。光是為什麼德國人似乎被納粹的幽魂永無止盡的纏繞本身就讓人爭議不休,討論的範圍包括這個國家的哲學性格、前所未見的組織化與殘暴的結合讓人心生恐懼、一直到是否這樣的罪惡太過巨大,以至於在整體的文化都烙下了污痕等。

不管是什麼理由,隨著事件遠去,當事人漸漸凋零,這個社會開始要面對的問題是,長遠來看,該怎麼銘刻這段罪與惡。

戰爭結束後的十年間,最被關注的焦點是希特勒是怎麼掌權的,而1970年代一齣名為大屠殺(Holocaust)的美國電視影集,則把世人的目光焦點移至受害者所遭逢的苦痛上。

1968年,Rüdiger Nemitz首先開始歡迎在納粹暴政下,流亡海外的柏林人歸鄉,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猶太人。這些前柏林市民為期一週的返鄉之旅,由市長負責所有的開銷與接待。

「邀請遭迫害的前柏林市民計畫」為柏林帶來大約三萬三千名訪客,在高峰期這個計畫有十二名全職工作人員,如今只剩下Rüdiger Nemitz與另一名兼職人員。然而計畫的蕭條與資源短缺無關,即使柏林市政府在其他方面大砍預算,這個邀請計畫的80萬美元預算至少從2000年起從未遭到削減。造成這個影響的原因是受害者日漸凋零,如今來訪的在當時都只是孩童,對柏林也沒有留下什麼記憶,Nemitz先生估計,整個計畫應該會在2010或2011年終止。

有些人認為年輕世代的德國人應該善加研究納粹與大屠殺,但從各種跡象顯示,即使距離那個悲劇年代遙遠,年輕人似乎並未放下這段歷史,然而對他們來說,這不是罪惡感的根源,而是一種立足於世界舞台上責任感的基礎,這股責任感讓他們關心社會正義以及和平主義,包括反對出兵伊拉克。

另外一些人則擔憂這些罪惡被處理的方式太過膚淺,以至於年輕人對此主題的關心最終會消耗殆盡。一位研究者在電話中受訪時,對蓋紀念碑、博物館等作為流於儀式性感到憂心忡忡。

德國與自身納粹歷史的關係總能引發各種悖論,就像下面兩個與鐵路有關的例子一樣。首先是在一個火車紀念活動中,機動的詳細展示當年猶太孩童是怎麼被運輸而遭到屠殺的過程,列車將穿過德國城市沿途搭載旅客,目的地是位於波蘭的奧許懷茲集中營。活動策劃者抱怨國營的德國鐵路公司(Deutsche Bahn)不但沒有積極的配合這個計畫,反而要求搭載者付費來阻撓。

第二個活動中,Deutsche Bahn自身是贊助者,於上週在柏林的波茲坦廣場車站開幕,被批評者戲稱為「特別死亡列車」以回應上述展覽,但Deutsche Bahn公司詳實的展示了這家公司的前身德意志帝國鐵道(Reichsbahn)是怎麼將數百萬名乘客送入黃泉,其中充滿痛苦的統計數字、照片與各種有力的故事。

然而,任何疏於恰當地掌握這段歷史的舉動,也都必然攫取全國目光。上週在慕尼黑本來要舉辦一場傳統慶典的嘉年華會,但日期恰好與國際大屠殺紀念日重疊(1/27),結果替這個城市引來如潮惡評。官方發言人表示,他們絕對無意冒犯,因而決定將活動改期,匆促間的決定使得許多國外的參與者疲於奔命。

慕尼黑本身在納粹歷史中就扮演極關鍵的角色,這是國家社會黨的發源地,也被希特勒選為首都。但是跟柏林的發展不同,前者將自己發展成一個記憶之都而贏得讚賞,但慕尼黑從1945年之後,便成了遺忘的首都,藝術家Wolfram P. Kastner過去幾年來,為了申請以行動藝術來保存屠殺記憶的活動允許,與慕尼黑政府數度交手。

慕尼黑政府在保存歷史上也開始有積極的作為。從這個城市最富盛名的瑪麗恩廣場(Marienplatz)走沒幾步路,就是一整區嶄新的建築物,用來展示猶太人的歷史與提供現況使用,選在2006年11月啟用的猶太集會所,正是著眼於那是納粹發動反猶攻擊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砸碎玻璃之夜」)之週年紀念。而2007年在慕尼黑也有一座猶太博物館與社區活動中心將開幕。這個城市也正籌備一座由納粹黨總部改建而成的「國家社會主義歷史檔案中心」,預計在2011年完工開放,根據網站,這個檔案中心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可供未來學習之處」。

為了達到此目的,慕尼黑市的藝術與文化部舉辦以14-18歲少年為對象的工作坊,負責人說,我們是為了在當時尚未出生的人們而規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