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看東德人民生活

資料來源:BBC中文網2009/11/4報導

東德共產政府已經不存在,對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一代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議題,因為德國的中小學課程都沒有探討這個問題。

究竟前東德人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與西德有甚廣分別?這許多的疑問困擾著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博物館的創辦人,而在德國境內沒有一家博物館專門提供這方面的資料,所以他決定要成立一個互動的博物館好讓人們能夠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前東德政權。

位於柏林市中心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博物館在2006年開幕,一年之後已經成為柏林最多訪客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是非盈利的,開支全靠入場費及會員的捐款。

十月中正值德國中小學放假,早上十時在博物館門前大排長龍,很多學生等著入場看展覽。一群從柏林以東三十多公里來的小學生,每個人手上都拿著筆記簿,一邊參觀,一邊抄下筆記,非常認真。

陪同的老師菲沙太太解釋說:「他們參加了由聯邦政治教育中心舉辦的一個全國性比賽,他們選擇的題目是『走進時光隧道 – 重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學生必須比較前東德小學生與他們現在的日常生活的分別,例如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旅遊點、衣著、學校時間表、興趣、喜歡的食物等等。為了蒐集這些資料,他們決定到柏林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博物館。學生們看完展覽就可以評論他們對當時社會制度的看法。」

老師菲沙太太是在前東德長大的,她是第一次參觀博物館,看到了博物館這麼多訪客覺得很驚奇,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對前東德日常生活感興趣。她說陳列品看來很熟悉,讓人不期然發出會心微笑。以前在東德雖然生活過得去,但是沒有自由,她沒有想過柏林牆會倒下,她覺得東西德能夠統一簡直是一個奇蹟。

那麼,那些學生有甚廣看法?一名小女孩說她覺得博物館很有趣,前東德年輕人的生活與現在有很大分別,例如彩色電視對她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前東德的日子可以說非常特殊。她又說以前並不知道關於柏林牆的事,現在通過老師及父母親的敘述,才瞭解當時的情況。她說,家裡有一些親戚被分隔開,不容易探訪大家。不過,她現在還搞不清楚那裡是前東德或者是前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博物館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參觀的人士可以觸摸陳列品。整個博物館的型式就像前東德的混凝土平板建的大廈,一排一排的,大廈裡邊有很多抽屜,參觀的人士可以拉開抽屜觸摸裡邊的陳列品,對參觀的人士來說就好像參觀一個住宅單位,很有親切感。

博物館也陳列了一個客廳及一個廚房,表面上跟西德分別不大,但是其實在東德生活有很多規限,當中最明顯的就是旅遊:人民不能夠自由選擇旅遊目的地。博物館陳列了當時人們在假期寄給親人的明信片。波羅的海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那時候不是人人可以到那裡度假的,要靠關係才有機會。還有就是到處都受監視,沒有隱私。人民心裡的話都不敢直言,擔心惹禍上身。博物館也展覽了一些監視人民的器材,並說明它們的用途。

整個博物館最吸引參觀人士的要算是前東德出產的Trabant汽車。這個品牌的汽車已經停產,不容易看到這類汽車在街上行走。當年如果一個普通市民要擁有一部Trabant汽車,可能要等上16年之久。參觀人士可以坐進汽車裡面,嘗試開動,來自前西德地區的人士及小朋友對此特別感興趣。
激烈的辯論

博物館共有16萬件陳列品,反映了不少前東德人民日常生活的細節。博物館館長呂高先生說,他們花了兩年時間來收集博物館的陳列品,在開館之前通過各種媒體呼籲人民捐贈,當然一些珍貴或者是獨一無二的東西就要購買。博物館陳列品的負責人每天在開館之前都要檢查每一件展品,是否有耗損或遺失,需要更換或補充。

其實博物館開幕之前曾經引起激烈的辯論,當時剛巧一個處理東德政權的研究組織公開他們研究結果,指出前東德的國家安全局是東德政府的唯一象徵,注意力應該放在受害者身上,其他有關東德的事宜只是懷舊而已,並不重要,因此沒有開設一家關於前東德人民生活博物館的必要。當然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博物館的創辦人有另外的見解,他認為無可非議的事實就是前東德政府是一個獨裁政府,極權主義在人民生活打上烙印,影響要比自由社會深遠,所以值得向人們介紹前東德人民的日常生活。

總括來說,博物館的確提供了一個機會給來自不同地區的年輕人略略認識過去東德的歷史,以及當時和平革命的價值在那裡。博物館館長呂高先生希望可以給人們從一個比較生動及客觀的形式去看前東德政權,尤其是在前東德長大的年輕一代,他們會很容易聽到一些對現在生活不滿人士的主觀看法,例如他們會懷念在前東德時代全民就業,有托兒服務,表面上人人得到平等待遇等等的日子。雖然這個時期生活平穩,但是他們忘記了計劃經濟令經濟一蹶不振、忽略基本建設、有很多人受到逼害、失去自由。呂高先生說,通過客觀的瞭解及認識才可以防止歷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