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基金會走入歷史
本週台灣轉型正義的大事是成立十五年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於九月八日正式結束運作,作為過去長年監督基金會運作效能與資訊公開的民團體,我們認為補償受難者的工作雖然告一段落,但其他重要任務卻如真相調查機制、加害體系成員的責任釐清與檢討等都未曾啟動,使台灣轉型正義目前仍然處於高度未完成的狀態中。
翻閱基金會日前出版的成果報告書,會發現近四十年的白色恐怖基本輪廓在書中付之闕如,在綠島與景美人權園區成立之前,基金會堪稱多年來官方唯一的主責處理單位,但對於受難者人數、案件類型、樣態、乃至加害體系的描繪等基礎資訊,全都一片空白。無怪乎諸多受難者即便領取補償金,卻仍要求還原真相。而接近真相的另一個途徑是司法調查,但如同本會多次指出,國安法第九條又封閉了政治受難者案件上訴的管道,也失去對體制協力者不法行為調查乃至追究責任的機會。以體制阻絕人民的追求正義之途,台灣在各個新興民主國家中是少見的例外。
補償基金會歷年累積的大量資料與檔案,如今已然移轉至國家人權博物館,是研究的寶貴資源,也應更為開放地供大眾使用,我們將持續監督資料的近用,也呼籲館方應調整目前展覽、口述研究的「受害者中心」(victim centered)視角,積極投入對加害體系的系統性研究,持續增進我們對威權統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