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路過來,關於眼前的生活與秩序,他絕少對孩子說過內心話。為什麼?他說不出口,不知怎麼說,最好不要說。即便有耳,也要無嘴。眼睛看見了,轉頭,就吞進心裡去。」(賴香吟,〈清治先生〉,頁86)
▎書寫歷史,不是要重述大寫的歷史
賴香吟,1969年生於台南,18歲時以〈蛙〉獲得第三屆聯合文學巡迴文藝營短篇小說首獎,著有小說集《島》、《史前生活》、《其後それから》、《文青之死》等。賴香吟的小說,以時代為背景,卻不寫時代之大,而書寫時代中人之小。小,因人被時代所限,也因失落的必然。張亦絢稱之為「年代五書」的系列作品:〈虛構一九八七〉、〈野地一九八九〉、〈情書一九九一〉、〈喧嘩一九九四〉、〈婚禮一九九六〉,對臺灣史稍加敏感之人,光憑標題就可窺見每個年份的密碼。然而,書寫於史冊的重大事件從不是賴香吟筆下的重點。賴香吟關注的是「人」:受困於時代、落後於時代,卻同時想迎頭趕上之人。身處其中,不等同知曉;更多時候是(被迫)無知,或故作無知。
▎時代中人之小,以及無從知曉
於是,他們都是「小寫的人」。賴香吟新作〈清治先生〉,收錄於《春山文藝》第二期「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2022年,與另兩篇作品〈文惠女士〉、〈凱西小姐〉集結成《白色畫像》出版。小說人物蘇清治,生於1941年,童年記憶是因戰火而來的貧困,以及升小學前夕,在河邊目睹卡車上的軍人,回家因而挨母親的打。「小小年紀他也能感到那頓打罵藏著什麼他無從瞭解的事物。」(12)故事於焉開始,在似懂非懂之間,蘇清治開始了他往後的人生: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擔任國軍政士與國中教師,蘇清治緊密與黨國體系相連,將領袖指示一字不差背下。讀越多、瞭解越多,就越知道哪些不能問、不能碰、不能說。
▎反抗史以外的沈默大眾
不同於其他白色恐怖小說,或圍繞在時代的壓迫,或書寫主角的反抗,蘇清治並非熱血沸騰的反抗志士,也不曾真正踩到政治紅線。他是再平凡不過的人,因為平凡,才戒慎恐懼地沿著時代劃定的軌跡前行。賴香吟以此映照出同時代的集體失語。小說標示四個年份:一九五八、一九六五、一九七六、一九八二,從八二三炮戰到林宅血案,歷史事件都僅是背景。在大寫國家的陰影之下,小寫之人多選擇順服,少數發聲的人,或入獄,或瘋癲。故事收尾於80年代、解嚴之前,其後的人生,賴香吟已寫在早先的小說。但寫定的是否即是結局?小說末尾,蘇清治仍希望,展開在下一代眼前的,「是那種有所追求、亦能追求的人生」(106)。
*本文標示頁碼以《春山文藝》第二期「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為主
*本期開始,每逢5為臺灣轉型正義專欄,逢10為文藝專欄,遇連續假日停刊一次
參考資料
[1〕《春山文藝》第二期「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台北:春山出版,2020)
〔2〕賴香吟,《白色畫像》(新北:印刻,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