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的成敗關鍵|陳翠蓮

作者:陳翠蓮

原刊於:火網評論: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的成敗關鍵(陳翠蓮),蘋果日報,2021/02/27。

轉型正義再出發系列一

2016年民進黨以「轉型正義」作為主要競選政見之一,在總統大選中以300萬票獲勝。蔡英文總統在當年五二O就職演說中宣示,她要「用最勤懇與謹慎的態度處理轉型正義工作」,將「挖掘真相、彌平傷痕、釐清責任,使過去的歷史不再是台灣分裂的原因,而是台灣一起往前走的動力」。

但是,對所有民主轉型國家而言,轉型正義工作都是極為敏感而困難的事,若非有高度社會信任、充分的溝通說服、超越黨派的遠見與決心,實在很難有所進展。

首先,因為「清理過去」攸關各方利益,主事者必須獲得社會信任。許多國家的作法是:設置具獨立性的任務型機構,避免落入官僚運作模式;邀請宗教領袖、清望人士或專家學者主持,以獲取各界信心;多會避免加害者或受害者一方主導,以維持最基本的公平性。但是,2018年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的過程,大都與上述原則背離。

其次,轉型正義工作挑戰舊結構與舊價值,需要透過強力社會溝通與動員,提高政治共識。這是為什麼許多國家的真相調查委員會以公聽會、公開證言的方式進行的原因,亦即邀請全國民眾注視實際發生過的人權侵害事件,共同面對與思考。最典型的例子是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長時期透過電視與廣播媒體,定期轉播公聽會上受害者陳述親身經歷,讓全國民眾共同面對過去,不再拒絕或否認恐怖壓迫存在的事實。如此一來,社會大眾方能在共有的基礎上形成共識,確信追求正義與共同未來的必要性,以俾化解阻力。

轉型正義仍停留在同溫層

反觀台灣社會,到目前為止,威權集團否認過去的壓迫統治與人權侵害,多數民眾對威權歷史甚為陌生,也漠不關心。行政院促轉會成立以來的首要工作應該致力於面向大眾、強力溝通,召喚對威權歷史的記憶與關心。不過,3年來促轉會低調行事,官僚化、靜態化的作業方式,轉型正義主張大致仍停留在同溫層。

再者,轉型正義工作經緯萬端,需要提綱挈領的領導力與方向感。各國所從事的轉型正義作法深淺不同,從最基本的真相調查、受害者賠償;進一步對加害者進行人事清理與除垢,使之從公領域退出;最嚴厲的則是司法追訴、責任追究,如此多元層次的工作,涉及層面甚廣。民主轉型國家究竟該如何處理轉型正義工作,並固定模式、也無理想典範,端視各國政治社會條件與追求目標而定。

例如德國為了「去納粹化」,採取嚴厲的追訴手段;東歐各國追求「去共產化」,進行程度不一的人事除垢;南非放眼未來,以真相、原諒換取社會和解;而西班牙則因年代久遠,選擇以去除獨裁者佛朗哥威權象徵為主要工作。我國的促轉會是否深入思考台灣的轉型正義上位目標為何?

各國在進行不同目標的轉型正義工作時,一定都會遭受既得利益與受害者等各方壓力,也很難避免日益升高的社會衝突與緊張對立。如何權衡正義與現實,規劃循序推動步驟,並提出有力論述說服,都考驗著主事者的識見與領導能力。迄今,我國的促轉會大都以徵詢各界意見為主、著眼在事務性工作上,重要決策遲遲不進。

最後,推動轉型正義工作需要國家領導人超越黨派的遠見與決心。一旦統治當局計較政黨或個人利益、盤算短期選舉得失,轉型正義工作轉眼間就會變成政治操作或鬥爭工具而失去正當性。陳水扁總統時期在選舉前大動作拆中正廟、2018年張天欽副主委打算為選舉而進行除垢,都是前車之鑑。轉型正義工作需要國家領導人大力支持,但促轉會成立以來,歷經委員離散、運作困難等問題,長期不見民進黨政府積極改善。

促轉會順勢結束日後更張

由此觀之,行政院促轉會成立至今,上述幾個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的關鍵條件似乎都未能具備,在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情況下,促轉會運作成效不彰。

所幸,轉型正義工作非得要畢其功於一役不可,許多國家的實際運作經驗,或是多次成立轉型正義機構,或是先後設立不同任務的委員會,只要鍥而不捨,還是能夠逐漸累積成果,深化民主體質。促轉會將於今年5月屆滿3年,或能順勢結束,以免繼續消磨,日後改弦更張方為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