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大屠殺紀念碑林:對歷史的深刻反思

資料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2010/5/10報導

就是否修建猶太大屠殺紀念碑林,德國曾有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爭論伊始,就有人對德國是否有必要修建這樣的紀念建築提出了質疑。稍後,紀念建築的設計方案再度引起激烈爭論。當美國人彼得·艾森曼的設計方案最終被確定後,爭論就變得更為激烈了。有人認為,這一由2711根水泥柱組成的設計方案,過於誇張,過於抽象。有人說,為死難者敬獻花圈的地方已經很多,新增這樣一個紀念碑林實在沒有必要,對歷史缺乏瞭解的青少年甚至會把它當成遊玩嬉戲的地方,而那些新納粹分子則會把它當成是塗鴉洩憤的場所。

猶太大屠殺紀念碑林受到歡迎

然而,紀念碑林落成後的五年恰恰說明,所有的擔憂和質疑雖然並非空穴來風,但都沒有成為事實。猶太大屠殺紀念碑林是如此的壯觀,起到了紀念這場慘烈大屠殺的作用。位於勃蘭登堡門附近的這座紀念碑林是開放型的,沒有圍牆,沒有大門,一天24小時對外開放。任何人只要有緬懷死難者的意願,即可入內,而不需購買門票。稍後建成的地下信息館,更是對這座極為抽象的建築群的極好補充。在這裡,參觀者可以回顧這段悲慘的歷史,瞭解許多遇難者的真實姓名。迄今為止,已有兩百萬人來此參觀。而參觀過紀念碑林的人想必要多得多。而每天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無論他們是專程前來弔唁死者,還是途經此地的普通遊客,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座紀念碑林非常受歡迎,它已經成了德國人緬懷歷史的一個重要環節。

如果有人想對德國歷史的這段黑暗時期有更多的瞭解,紀念碑林附近就有一些相應的去處。比如新近落成的"恐怖統治紀念館",在這裡參觀者可以詳細瞭解納粹政權及其種種罪行的信息。猶太大屠殺紀念碑林無論是從其建築規模,還是抽象程度而言,都很好地同柏林老城區融為一體。同時,對德國境內許多側重於個人命運的同類博物館和紀念場所而言,它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德國認真反思納粹歷史

猶太大屠殺紀念碑林落成五週年之際,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修建這座紀念性建築既不是官方的旨意,也不是死難者後裔所強求的。甚至政界和議會起初也並沒有參與這個項目。事實上,正是20年前記者雷亞·羅什(Lea Rosh)和歷史學家艾哈特·傑克爾(Eberhard Jäckel)發起的一項民間倡議催生了修建這樣一座紀念碑林的主意。因而,這座紀念碑林恰恰是德國民間參與意識和歷史責任感的良好寫照。當然,它並不能替代倖存者的口述歷史,也不能取代對單個死難者的緬懷,更不能替代學校,學術界以及整個社會對納粹統治,猶太大屠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思。然而,這座紀念性建築物典範性地表現了,經過長期沉默和美化之後,德國如何認真地反省那段納粹歷史。

作者:Cornelia Rabitz/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