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時期藝術商人扮演的角色

資料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2011/7/10報導

納粹統治期間沒收的猶太人藝術品,迄今為止仍有許多還分散在世界各處。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藝術商人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應該為他們劃定怎樣的歷史地位?柏林的一個題為"興隆的生意? 柏林1933至1945年的藝術市場"展覽可能會帶給人們某種啟發。

納粹時期柏林藝術市場展覽

柏林積極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憑藉電話簿、地址簿等資料,找到了柏林大約800名藝術商人以及藝術品拍賣家。他們發現,其中三分之一的猶太商人在1938年之前被迫放棄了藝術商的職業,與此同時,新的藝術商人躋身職場,藝術品的交易量大為增加,而這裡沒收猶太人藝術品或者強制其出售等措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猶太人不是被迫遠離家鄉、走上流亡的道路,就是被送到了納粹集中營。

柏林積極博物館正在舉辦"興隆的生意? 柏林1933至1945年的藝術市場"展覽。該展通過描述14位藝術商人的命運,展現了當年柏林藝術商業領域複雜的畫面。波默爾(Bernhard Boehmer)是擁有納粹政府發放的藝術商許可證的不多的商人之一,有了這張執照,他便有權對現代藝術品進行交易。該展覽的負責人費舍爾-德弗伊(Christine Fischer-Defoy)說:

"波默爾是藝術家巴拉赫(Ernst Barlach)的好朋友。波默爾從巴拉赫藝術品的交易中獲得了很多好處,雖然當時巴拉赫的藝術被劃進’頹廢藝術’的圈子,藝術品也遭到禁止。但另一方面,因為波默爾,巴拉赫的部分作品得以保留至今,免遭銷毀的厄運。"

猶太藝術商人紛紛出走他國

戰後,許多納粹期間職業成功的藝術商人都用"挽救了藝術"替自己開脫。然而,猶太出身的藝術商人卻經歷了迥然不同的命運,比如弗萊希特海姆(Alfred Flechtheim)是一名從事當代藝術交易的商人,他於1933年離開了柏林,在倫敦和巴黎重開畫館,他的夫人留在了柏林。他們都認為,納粹統治不會維持很長時間。他夫人後來無法離開德國。而弗萊希特海姆則客死倫敦。後來,在被送進納粹集中營前夕,他的夫人貝蒂自殺身亡。貝蒂死後,他們的藝術收藏自然也不見了蹤影。

另一名猶太藝術商人格勞坡也擁有特別交易許可證。他一直在柏林待到1939年,之後便離開了德國。他將生意全盤交給了同事朗格(Hans Lange)。朗格此後成了柏林地區沒收藝術品最專業的專家之一,猶太人被迫離開或被遣送進集中營後,朗格就接管猶太人的全部家具及藝術品。

不是所有的藝術商人就像朗格那樣見利忘義。非猶太出身的尼倫多夫(Karl Nierendorf)也是從事現代藝術交易的。他最後的一次展覽展出的是馬克的作品(Franz Marc)的作品,此後的1936年,尼倫多夫流亡紐約並在那裡繼續從事藝術品交易。他堅持不出售沒收的藝術品,直到職業生涯的最後。

應更多注意作品的真偽

是否可以做出如下定論,即藝術交易是納粹實現其政策的一部分並從沒收驅趕猶太公民的過程中獲利非淺?並非所有當代畫廊人士都毫無保留地支持這樣的觀點。一次主題討論會上,畫廊家維特羅克(Wolfram Wittrock)認為,1937年之後,現代藝術品又可以交易了,但很大程度上並不公開。藝術品交易家巴森至(Tilman Bassenge)認為,人們應該將精力更多地集中在證實一幅藝術品的真偽上,而不是考慮藝術品歸誰所有。他說:

"藝術品都有自己的歷史命運,它們應該有自己的命運,因為對藝術的擁有總是時間性的,它們都是借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