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不是唯一價值

作者:江宜樺

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看,威權或極權獨裁對平民百姓所造成的身心傷害,確實不是任何藉口 (如經濟發展或社會穩定)所能合理化。因此,一個民主轉型後的國家,絕對應該設法實踐轉型正義。正如同許多提倡轉型正義的作者所言,如果我們輕易放棄追究 真相、輕易遺忘歷史,那麼前人的犧牲就會變得毫無意義,而類似的悲劇也將一再上演。為了讓受難者的哀痛得以撫慰、為了讓撕裂的社會得以獲得和解,我們必須 重視轉型正義。

對於這一切說法,筆者由衷贊同。然而,在整個社會頌揚轉型正義如何崇高、如何重要之際,筆者也願意提出一些觀察與想法,以避免我們對一個崇高理想的追求,不慎滑落為廉價的意識形態。

首先,請不要忘記它只是人類社會諸多價值之一。轉型正義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但是它並不是唯一的價值,也無法宣稱是最高的價值。艾薩. 伯林說得好:自由、平等、正義、幸福、安全或公共秩序等等,都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價值。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善,都可以相容融貫,人類的各種理想,當然更無 法完全相容」。轉型正義是「正義」價值的一個次類,既無法涵蓋分配正義,也無法等同代間正義。更重要的是,即使它可以等同正義本身,它也無法取代自由、平 等、幸福或安定。實現了轉型正義,我們仍然要面對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環境生態惡化的問題、教育品質下降的問題、複製科技氾濫的問題……。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價值作為導引,而不同的價值之間可能存在衝突,如果我們對這一點毫無認識,那我們等於仍未瞭解自由民主社會的本質。

因此,當我們聽到人們呼喊「沒有轉型正義,就沒有和平」,「沒有轉型正義,就沒有未來」的時候,我們必須理解這種修辭的真正涵意,是要督促我們重視人類的某個重要價值,不是要我們把這個價值擺在所有價值金字塔的項端,以之作為一切行動論述的起點。

其次,轉型正義論述本身建立在一套環環相扣的論證上,彷彿一切事理皆可依此邏輯發展,但這種假設並不一定禁得起事實的考驗。基本上,轉型正 義認為我們首要之務是調查真相、追究元兇。如果罪行較輕的加害者為自己過去的行為感到羞愧,也願意主動向受害者誠懇地道歉,則受害者在瞭解真相之後,可能 願意原諒加害者,從而使整個社會獲得和解與和諧。然而,誠如許多研究者所指出,南非的「真相與和解」經驗似乎並非如此。許多受害者在得知真相之後,終其一 生無法原諒坦承犯下暴行的加害者,也無法接受國家法令對暴行坦承者的赦免。南非的治安在近幾年間急速惡化,除了經濟衰退、失業攀升之外,多少也跟黑白種族 之間迄未能真正和解有關。另外,拉丁美洲國家的經驗則顯示,威權政府的受害者視獨裁者為萬惡不赦的元兇,必欲去之而後快;然而威權政府也曾嘉惠過相當人 口,後者對政府獨裁的說法未必接受,因此經常與前者發生衝突。由於真相無法順利帶來和解,因此社會陷於動盪之中。

上述不幸情勢的發展,或許不足以代表轉型正義論述之失效。尤其目前許多國家的轉型時間仍然短暫,更加無法判斷轉型正義措拖的長期效果。理論 上,我們寧可相信真相的發掘,終究有助於社會和諧的達致;而且人類是一種具有探究真相本能的動物,沒有人會願意(關於自己的)真相永遠湮沒。只不過,容筆 者再度引用伯林所經常轉述的康德名言:「人性本是扭曲的素材,不能從中產生直截的事物」。所有有心處理轉型正義課題的人士,不妨深思此一略顯悲觀、但也充滿智慧的話語。

最後,關於轉型正義在台灣的實踐,我想大家都看得到政治人物操弄的痕跡。近幾年的二二八紀念日除了例行的追思與平反之外,有時跟「牽手護台灣」結合,有時又是「向中國說不」。前年泛綠陣營發生內鬨,某些台獨人士痛罵陳總統不知報答此種活動輔選之功時,我想許多一度相信活動公正性的參與者,心裡一定有被玩弄的感覺。

更有甚者,原本在轉型正義的論述中,民主化之後的新政府應該是清廉的、公義的,如此它才有充分的正當性去改革過去不義的制度、追究專制的統 治集團。然而,政黨輪替之後的新政府領導人在不到幾年之內,已禁不起權力誘惑的考驗,淪落為貪腐無能的代名詞,甚至還毫無羞恥地辯解自己的犯行,說是轉型 正義尚未實現的緣故。如此濫用轉型正義,也使轉型正義的伸張,蒙上了一層令人無法釋懷的陰影。
〈2007/3/1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