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陳林兩案是指標

作者:林世煜

林義雄先生家裡的祖孫命案已過了二十七年,陳文成博士遇害也已二十六年。對這兩個命案,全國彷彿早有定見。

 

針對陳案,或認為前警備總部保安處偵訊人員行兇,或如前警備總司令汪敬煦所稱的「情殺」,或接受聯合專案小組的研判,「截至目前尚無發現有他殺之佐證,意外死亡或自殺均有可能。」林案的狀況則是情治單位全力撇清,四處追緝嫌犯。各方的「定見」不一,但如林義雄先生說的,即使再度追查,「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成績。」兩案的真相難見天日,似乎已成「共識」。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曾於二OO六年,組成兩案的調查小組,分頭查閱已公開的檔案和媒體報導,並重訪命案現場,拜會相關人士,作成調查報告。並發表於當年七月二日,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辦的「真相靠自己─以林宅血案和陳文成事件調查報告為例」的「轉型期正義研討會」。

 

從落實轉型正義對鞏固我國民主憲政的重要性來看,對陳林兩案現存的社會定見與共識重新思考,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所謂定見與共識,反映了威權時代以降、「被害族群」與「加害集團」之間,深重的二元對立。兩者之間的矛盾,被各方政治語言不斷強化。「用膝蓋想就知道是誰做的」,「是他們自己同黨、同夥人所為」,「是治安事件」…以致社會普遍相信,真相不可能大白,無需再花精神調查。對立雙方對案情均已各自表述,死心塌地維護各自的執念。

 

這樣的執念自案發起開始成形,至今近乎牢不可破。在二OO六年參與兩案調查期間,筆者深刻感到,除了在國民黨政權逐漸鬆動之後,幾位監察委員曾進行認真但徒勞的調查之外,「第一部門」的政治界,不曾採取有助釐清案情的行動。一九九四年,立法院曾舉辦陳案公聽會,但調閱錄影記錄,幾位委員詰問的風格更像「問政」而非「問案」。層峰也曾下令林案重啟調查,但一份才數頁的報告,僅稱相關檔案已因颱風淹水毀壞,並直指澳洲籍學者家博J. Bruce Jacobs為嫌疑人。下令者和受命者,草率行事至此,令人難以置信。

 

這些作為,都是僅具儀式性的立場宣達,其背後的執念則一。換句話說,上自政治領袖,下至平民百姓,對兩案都已絕望,舉國上下繼續陷在互相指控的泥淖裡無法自拔。

 

同樣的執念也存在筆者心裡。「陳文成博士被警總約談,因刑求過當致死,草草棄屍,匆匆以意外、情殺、自殺結案,並抹黑黨外人士。」這樣的執念,二十多年來不曾動搖。以至多年來出入「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筆者從不曾對張掛滿牆的展板多看一眼。沒有必要嘛,用膝蓋想也知道,破不了案的…反正就是「你們」的人殺了「我們」的人…

 

作為一個多年來尋求轉型正義之可能性的人,筆者不能甘心,不願這種「全稱」式互相指控繼續傷害民主轉型的根基。於是邀請兩位青年,徹底檢閱文件,重訪現場,並向民間關係人查詢,試圖重建陳案「命案現場」。即使缺乏官方資料佐證,筆者等人相信,本小組的調查,對案情已取得超過先前各種執念的認識。 陳林兩案,一旦擺脫互相指控的政治膠著,相當程度的「刑事正義」可以藉重啟調查達成。具體而言,民進黨政府應透過政治程序(在處理轉型正義的議題時,無寧具有高度正當性)「重新組成專案小組」,在當年干擾刑事專業調查的因素已消失的情境下,重啟調查。而在野的國民黨,應依其政黨領袖之承諾,在其影響力所及的範圍內,排除刑事調查的障礙。更重要的,應效法國際間處理轉型正義時採取的特殊規範,排除「偵查不公開」及「追訴時效」的限制,在全國人民公開檢視之下進行調查,而民間社會也得盡其所知提供相關資訊。

 

轉型正義的推動,近年來流於朝野政治操弄的口惠,無助於鞏固我國難能可貴的民主契機;幾天來對於陳林兩案的炒作,我們可以作如是觀,也可以「痴情」的呼應。但對陳林兩案賦予實踐「刑事正義」的機會,同時動員公民社會的參與,卻是落實轉型正義最有力的方式。對社會擺脫全稱式相互指控的難局,及公民和解與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大有助益。盼望我們的呼籲,不致再落溝渠。
2007/10/20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