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不能只靠總統道歉

作者:陳俊宏 葉虹靈|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執行長

日前馬總統出席政大雷震研究中心開幕儀式,再次為白色恐怖道歉,並強調認錯、改錯的重要性。檢視政府近年來在轉型正義方面,固曾積極回應民間訴求,如全面清查檔案中夾帶的私人文書。但在許多重大政策上,卻始終與民間期待有相當落差。

例如,在補償政治受難者方面,職司補償業務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依法應於三月八日屆期解散。作為一個任務編組並設有落日條款的單位,運作成果本應受大眾檢視與公評。然而長期以來,基金會的運作不僅缺乏透明度,其執行補償業務的績效,處理轉型正義、人權教育推廣議題的專業能力,多次引發外界疑慮。如今在基金會的強力運作下,以尚有案件未審結為由,行政部門在授權法源(亦即補償條例)未修改的狀況下,即以吳前行政院長的口頭承諾,違法延續基金會的存立期間。我們從過去的歷史經驗,恐難對基金會未來的工作績效或成果有所期待,但要提醒行政部門,如此片面修改組織章程的恣意而為,造成基金會運作有違法之虞,是對凡事標榜依法行政的馬總統一大諷刺。

而在追求歷史真相方面,不管是政治受難者、家屬或民間學者,一直大聲疾呼應該放寬政治案件檔案的使用,以利後人從中拼湊歷史事件的樣貌。檔案局雖研擬修法,但顯然未能認識到這項工作的迫切性,並不同於一般修法工作可以徐緩地進行研議。理由是早期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大多已經凋零,若我們不能趁極少數亦屆風燭殘年的受難者尚在世時,以檔案來輔助口述歷史進行研究,三、五年後即使檔案全然開放,我們已經失去求證、比對資訊的來源,又有何用。在公務體系未能體認民間保存歷史的急迫感,與這項工作對後世教育重要性的情況下,如今我們雖然擁有設備精良的硬體,檔案數位化的龐大資料庫,卻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功能,實是一大遺憾。

結合民間專業學習
至於在將傷痕歷史轉化為民主教育素材的方面,去年底雖然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已經掛牌成立。但令人失望的是,至今似乎徒有博物館之名而毫無博物館之實,政府與民間過去都沒有處理傷痕遺址的經驗,因此除公務體系外,也應適當納入民間各專業領域以共同學習,但這樣的民主參與機制,在博物館籌備工作中付之闕如。而博物館理當擁有的專業編制人力也嚴重不足,以至於持續地將核心的研究與展示業務切割委外辦理。除名稱更替之外,我們尚難發現景美與綠島兩個人權園區有實質上的改變。從處理轉型正義經驗豐富的德國回國任職的龍應台主委,是否能在這方面展現與過去不同的認知與格局,外界還正翹首期盼。

推動轉型正義工作,是官方與民間共同討論如何面對威權遺緒的寶貴機會,否則相關議題仍極易在台灣社會引發紛爭,如郝柏村各種言論引發的抗議,或校園內發生的蔣介石銅像存續爭議,都與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與評價有關,這也有礙台灣社會發展成熟的民主文化。清查遺書案例已經表明,只要官方願意投入資源,確實可以在相關工作有所進展。我們期待政府部門能繼續以實際積極的作為,落實馬總統為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多次表達的道歉,而不致讓總統的道歉淪為口號,屢遭外界譏評。

本文刊登於 2012/3/10 蘋果日報論壇
全文網址: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4080482/IssueID/201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