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灣報人、報業與轉型正義」研討會

「戰後台灣報人、報業與轉型正義」研討會
主辦單位:吳三連獎基金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活動時間:2008年3月15日(星期六)8:30~17:30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台灣民主紀念館正對面)

詳情及報名事宜請洽吳三連基金會

一、緣起╱目的:
台灣自1987年宣佈解嚴至今已歷21年,自1988年解除報禁以來,也剛好滿20年,這20年多來,台灣媒體表面上已經解嚴,但媒體生態與心態是否已經真正解嚴了?

台灣報業從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隔年(1950年)實施「戰時節約用紙辦法」,限制報紙發行張數為一張半,1951年實施「限證政策」,即為報禁的濫觴,一直到1988年報禁解除前,各家報紙發行張數都限定為三大張。報禁期間,台灣媒體在威權統治下,受到有形與無形的黨國控制,往往因一紙限令,鎖住人民的聲音,但卻鎖不住台灣人追求言論自由與探尋真相的渴望。

戒嚴時期,台灣報人與報業走的坎坎坷坷,報刊被停、記者被捕判刑,各種政治、經濟性的干預始終不段,許許多多報人與資深媒體人,為台灣民主運動與新聞自由付出慘痛的代價,但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挑戰制度,突破現狀,不斷吶喊,為的是要衝破那個禁錮人心的籓籬。報禁解除之後,台灣從媒體禁錮、言論的箝制走到大解放,報紙生態除邁向市場機制,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同時因政黨政治立場分殊,報紙的言論立場也壁壘分明。

2000年政權移轉後,媒體更是蓬勃發展,報禁前因黨國體制所建立起的媒體勢力與價值觀雖已稍獲改善,但整體媒介生態,因報禁期間經由黨國體制所建構的龐大媒體拖拉斯,以及由中國文化價值觀所建立的各種媒介優勢人口,仍然凌駕台灣主體性的本土論述﹔加上報禁解除後,由經濟力量主導的媒體生殺大權,替代了類似李萬居﹑吳三連等文人辦報的文化特質與堅持,使得台灣的主體論述的言論主導權,仍然屈居於劣勢,台灣新聞發展面臨嚴重的扭曲,新聞報導看到圖像,卻看不到真相。

台灣如此不平衡的媒體生態,前倫敦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駐台記者勞倫斯.艾頓(Laurence Eyton)分析認為是「台灣的媒體仍在戒嚴時期的大中國意識中自我戒嚴,而形成了顛覆事實的現象。」,因此本研討會將邀請相關領域優秀學者、以及資深的媒體工作者,針對戰後報人與報業的發展,以及其與「與轉型正義」的關聯性深入探討。關懷焦點包括:

1.戰後的政經環境對台灣報業的影響。
2.戰後台灣本土報業經營者的背景,其對報業的經營理念與看法。
3.本土報業與台灣民主的關係,其相互間的影響?
4.報禁解除後之後,對本土報業的影響與挑戰為何?

本研討會內容將於2008年9月底前集結專書出版,做為報禁解除二十年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