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國際人權影展影片評介:「皮諾契案件」
作者:吳乃德
1970 年 9 月,智利左派政黨領袖阿葉德在民主的總統選舉中獲勝。當時美國尼克森政府的國務卿季辛吉說:「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一個國家成為馬克斯主義國,只是因為它的人民不負責任。」而當時的智利卻是全中南美洲最多元,最富民主傳統的國家。防止阿葉德執政於是成為美國(或至少是尼克森和季辛吉),最迫切的「外交」任務之一。
然而,要製造軍事政變來推翻阿葉德政府卻有一個障礙:陸軍總司令兼參謀總長史耐德將軍,一個受尊敬的民主主義者。要製造軍事政變首先必須剷除一向遵守憲政體制的史耐德將軍。季辛吉於是命令中央情報局提供美鈔、機關槍、催淚彈給智利軍人,經過兩次不成功的行動,終於在第三次行動中成功地謀殺了史耐德將軍。兩年之後,季辛吉的智利政策也獲得勝利:阿葉德政府為皮諾契將軍所領導的軍事政變所推翻。
在皮諾契將軍…
2008 國際人權影展影片評介:台灣不會忘記─〈火線任務─台灣政治犯救援錄〉
作者:林世煜
檢察總長先生,我非常關心賀南德茲一家人遭到司法警察迫害的情形。
我呼籲當局保證賀南德茲一家人,不會再受到刑求或虐待,
應該立即起訴或釋放。也呼籲當局保證,以刑求逼供所取得的自白,不得當做證
據。
二OO七年九月中旬,在青輔會「台灣青年國際參與」獎項的贊助下,「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幾名青年志工,帶著一面「台灣不會忘記」的大橫條幅,到日本進行一個月的見學之旅。參訪以戰爭、人權、和平為主題的紀念館;並沿途拜訪在六、七O年代,參與台灣政治犯救援的人權工作者,以及各地的人權團體。
回國之後,這一群青年呼朋引伴,加入「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經半年審核,正式成為第…
2008 國際人權影展影片評介:卡拉的名單(The List of Carla)
作者:柯朝欽
<卡拉的名單>是一部紀錄控訴、追捕國家領導人的戰爭罪行的影片。1993年,聯合國安理會議決成立一個國際法庭,以審訊在前南斯拉夫境內的克羅埃西亞和波士尼亞戰爭中犯下戰爭罪行的人。影片的主角就是這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的首席檢察官卡拉‧德蓬特(Carle…
2008 國際人權影展影片評介:〈我的人權之旅〉我是真理的子
作者:林世煜
林恩魁醫師,在長女林美里小姐才兩歲時受難,入獄七年。夫人高雪貞女士曾經
六度帶著幼女,到綠島探監。林醫師在口述回憶中談起:
為了讓女兒了解爸爸,雪貞總是在餵她吃飯的時候,告訴她一些爸爸媽媽的故
事。女兒聽不懂的時候,媽媽就告訴她爸爸是到山那一邊的綠島去留學唸書。
有一次年幼的女兒不堪舟車勞頓,一路嘔吐,雪貞看了心裡也難過不已。女兒忍不住哭鬧說:「媽媽,我不想再來看這個人了,路這麼遠,要坐這麼久的車,又要搭船來這個地方,不要來了好不好?」為了不讓越來越懂事的孩子留下太悲慘、黯淡的回憶,雪貞總是先探聽綠島舉行晚會、運動會的時候來探監,因為這時家屬們可以受邀參加晚會。
活潑可愛又聰明的美里,往往成了綠島晚會中登台表演的小明星,穿起媽媽有備而來的舞裳,「比歌」跳舞,至今留有寶貴的歷史鏡頭。美里就這樣像一隻快樂的小鳥,在男生、女生中隊跑來跑去。難友們為了讓我們夫妻多一點時間相聚,時常帶美里去摘野百合花,送她小白兔、貝殼相框,使小美里相信,爸爸真的在很遠的綠島留學,一點也不察覺爸爸是在坐黑牢。
「一點也不察覺」的孩子,很快就「愈來愈懂事」,要如何不讓她「留下太悲慘黯淡的回憶」呢。大人議論著說,孩子不能理解距離他生命經驗太遙遠的事。或許吧。但是那些童話很有意思呢。灰姑娘、小紅帽、青蛙王子、醜小鴨、三隻小豬、傑克與魔豆、賣火柴的女孩、乞丐王子和白雪公主,還有林投姊與虎姑婆。每個王子和公主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每個小孩都像哈利波特那麼神勇嗎?純真善良的好人常是受苦受難的弱者,只能仰仗英雄豪傑的搭救。迷戀童話的孩子,或許早已有了豐富的生命經驗吧。
本片的幾位評審委員,曾經語重心長的說,劇本應該切成可以分開播放的段落,太長了恐怕孩子會對這麼沈重沈悶的主題失掉興趣。這是十分發人深省的觀點。暴虐的國王、邪惡的皇后、兇殘的巨人、狠毒的後母,是把嚇得孩子鑽到大人懷裡,卻仍然摀著耳朵聽,掩著眼睛看的角色;但是孩子對蔣介石欺負林恩魁醫師的故事不會感到憤怒?對小小的林美里的遭遇沒有同情和憐憫?他們對亮均、亭均和阿嬤被刺殺不覺恐懼?對楊逵寫給給孩子的信,對柯旗化的女兒寫給爸爸的信沒有感動?「爸爸,您在台東做什麼呢?怎麼不告訴我們。我很想見爸爸。」
「人權宣言」、「白色恐怖」、「文字獄」、「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台灣人」和「國家」,這些字眼太抽象、太遙遠?我們不如說,他們太陌生、太疏離、太不合主流品味,和課本不一樣、和電視講的不一樣、和青春偶象的高貴氣質太不搭調了。如果是很久很久以前,在非常非常遙遠的地方,無論發生什麼不可思議的傳奇,孩子都能乘著想像的翅膀,在無垠的時空裡縱情奔馳;但是我們板著臉的嚴厲,失神時掩不住的滄桑,佝僂著身子的疲累,卻很難匹配浪漫幻想的題材。在主流文化霸權的扭曲之下,受難的前行世代只是流落邊緣、不合時宜兼不識時務,既非傳奇也不是英雄,不堪聞問的角色。更何況時代在變,為什麼還要說那些悲慘黯淡的往事呢。
既編又導的陳育青,面對的是極為艱難的任務。她要在那個「像天堂一樣」的綠島上,帶著孩子進入「綠洲山莊」長廊兩旁的黑牢,透過楊逵的故事、柯旗化的故事、柏楊的故事、林義雄的故事,講述二二八、白色恐怖、美麗島;並告訴孩子「世界人權宣言」,是「人類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這是需要大量慧心和創意,以水磨工夫,不斷探問、研究、討論、試驗才能…
如何記憶蔣介石?
吳乃德|今藝術月刊,2008 年 4 月號:162-163
…
中國未來民主化是否可能?由轉型正義觀點看中國共產黨反右運動五十年
主辦: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所)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星期二)上午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二七○七二三研討室
主持:李酉潭(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
轉型正義,陳林兩案是指標
作者:林世煜
林義雄先生家裡的祖孫命案已過了二十七年,陳文成博士遇害也已二十六年。對這兩個命案,全國彷彿早有定見。
針對陳案,或認為前警備總部保安處偵訊人員行兇,或如前警備總司令汪敬煦所稱的「情殺」,或接受聯合專案小組的研判,「截至目前尚無發現有他殺之佐證,意外死亡或自殺均有可能。」林案的狀況則是情治單位全力撇清,四處追緝嫌犯。各方的「定見」不一,但如林義雄先生說的,即使再度追查,「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成績。」兩案的真相難見天日,似乎已成「共識」。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曾於二OO六年,組成兩案的調查小組,分頭查閱已公開的檔案和媒體報導,並重訪命案現場,拜會相關人士,作成調查報告。並發表於當年七月二日,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辦的「真相靠自己─以林宅血案和陳文成事件調查報告為例」的「轉型期正義研討會」。
從落實轉型正義對鞏固我國民主憲政的重要性來看,對陳林兩案現存的社會定見與共識重新思考,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所謂定見與共識,反映了威權時代以降、「被害族群」與「加害集團」之間,深重的二元對立。兩者之間的矛盾,被各方政治語言不斷強化。「用膝蓋想就知道是誰做的」,「是他們自己同黨、同夥人所為」,「是治安事件」…以致社會普遍相信,真相不可能大白,無需再花精神調查。對立雙方對案情均已各自表述,死心塌地維護各自的執念。
這樣的執念自案發起開始成形,至今近乎牢不可破。在二OO六年參與兩案調查期間,筆者深刻感到,除了在國民黨政權逐漸鬆動之後,幾位監察委員曾進行認真但徒勞的調查之外,「第一部門」的政治界,不曾採取有助釐清案情的行動。一九九四年,立法院曾舉辦陳案公聽會,但調閱錄影記錄,幾位委員詰問的風格更像「問政」而非「問案」。層峰也曾下令林案重啟調查,但一份才數頁的報告,僅稱相關檔案已因颱風淹水毀壞,並直指澳洲籍學者家博J.…
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
作者:陳芳明|政大台文所
台灣歷史如何完成轉型?
轉型正義建立在歷史轉型的基礎之上。沒有完成歷史轉型,就沒有轉型正義可言。所謂歷史轉型,是指台灣社會從一個曾經是威權支配的封閉時期,經過民主運動的洗禮改造,終於轉化成以民意為導向的開放歷史階段。轉型正義這個議題會提上台灣民主的進程,似乎說明有許多人接受歷史已經完成轉型的事實。確切而言,台灣社會從威權時代到民主開放的歷史階段過渡,基本上已宣告成立。如果這種說法可以同意,有兩個問題就必須提出:第一,台灣社會的歷史轉型的過程是從什麼時候發生,又在什麼時候完成?第二,歷史轉型既然已經完成,為什麼轉型正義的問題在今天還是引發無窮的爭議?
在威權體制時期產生的暴力、恐怖以及無數不正義的制度,有必要在民主開放年代重新反省並糾正,乃是轉型正義的基本要求。然而,台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複雜與矛盾,顯然很難在威權體制與民主開放的兩個階段之間截然切割。威權時期式微之際,民主時期開展之前,由於時間拉得很長,使得權力更迭的程序有太多重疊。戰後台灣歷史,並沒有像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那樣,由於通過革命或政變的手段,使得不同的政治時期可以劃分那麼一清二楚。
台灣的戰後歷史是依賴一次又一次的選舉而不斷改寫。不管自稱是統派或獨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經過選舉的檢驗。尤其對於台獨運動者而言,無論是深綠的基本教義派或淺綠的一般支持者,最後都無可避免被合法改革的選舉制度收編。這當然是非常奇特的歷史現象。放眼全世界的建國運動,在到達終極目標之前,都必須付出慘重代價。台灣的建國運動者,並沒有採取革命的、暴力的手段,反而是創造了極為温和的、漸進改良式的選舉文化。所有的台獨運動者,除了史明先生之外,幾乎都高喊過激進革命的口號,最後卻都回到台灣參加西方民主式的選舉。
這種歷史的轉型,過程注定是特別緩慢,也就是採取進兩步退一步的方式,達到民主改革的目標。這種策略,距離最初預定的建國目標當然還很遙遠。然而,既然不願付出流血,也不願犧牲性命,台灣的歷史轉型就不可能是革命路線,而是不折不扣的改革路線。縱然是如此緩慢,統治台灣達半世紀的威權體制終於還是宣告瓦解。正是在這樣迂迴曲折的歷史過程下,轉型正義被提出時,就不可能是勝選者即代表正義。歷史事實證明,勝者即正義(victory…
轉型正義的精神基礎
作者:許家馨|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江宜樺教授〈轉型正義不是唯一價值〉一文的論點,筆者認為該文乃是大聲疾呼轉型正義的人士不能迴避:如果「沒有轉型正義就沒有和平」意味著「和平」也是重要價值,那麼,在兩極化的政治對立氛圍中,在政客妄自操弄下,如何確保真相的發掘,不會淪為鬥爭的手段而繼續撕裂社會?更進一步,就算轉型正義的工程能夠由民間主導,當被掩埋的恐怖殘酷歷史一步步被攤在陽光下,如何確保大多受害者或其他社群…
轉型正義不是唯一價值
作者:江宜樺
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看,威權或極權獨裁對平民百姓所造成的身心傷害,確實不是任何藉口…